通州为何存有琉球国墓地?

2023-07-11 15:28:39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任德永

在通州区张家湾古城遗址西侧张家湾镇立禅庵村东南处,有一片面积不小的琉球国墓地遗址。7月4日下午,琉球国的后人、现任日本冲绳县知事的玉城丹尼,在有关人士的陪同下来到张家湾琉球国墓地遗址祭奠先人。玉城丹尼在祭奠现场对媒体表示,民众乐于探寻、了解那些留在中国的琉球遗迹,可以促进中国和琉球在历史、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他还说,他祭拜时使用的香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和日本本土使用的香不一样。

玉城知事在张家湾琉球国墓地祭奠 摄影:任德永


【资料图】

通州为何会有琉球国墓地?冲绳县与明清之际的琉球王国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明清20多次册封琉球国王

琉球国墓地遗址坐西朝东,前面有潺潺的溪水流过,那是曾经的凉水河故道。这里绿树成荫,风景极美。7月4日下午,可能是刚刚下过小雨的缘故,我们走在松软又舒适的田埂上,混合着泥土与草木气味的芳香迎面扑来,翘首远望蓝蓝的天上那朵朵白云,湿润的空气充塞着疏朗的天际线,令人心旷神怡。

据现场目测,这片琉球国墓地遗址大约有3000平方米的样子。在墓地正中的西向竖立着写有“琉球国墓地遗址”七个棕底白字的大标识牌。标识牌的南侧有块说明牌:“琉球国墓地简介:琉球国墓地是清朝时期琉球人病故安葬之地。此墓地一共埋葬了琉球国贡使、官生、陈情使、都通官等14人,是全国历史上琉球国墓地中葬者的最高等级。”整座墓园草木葱茏,庄严肃穆,仿佛在向来此的客人诉说着历史上中琉两国持续几百年的友好故事。

琉球群岛处于海上东北亚与东南亚贸易往来的中间点,蜿蜒千余公里,总面积达3600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万国津梁”之称。在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曾经派遣使臣出使琉球,当时岛上只有山北、中山与南山等三个小国。明太祖通过使臣分别册封了三个国家的国王,自此它们也成了明朝的藩属国。明宣德四年(1429年),岛上三国归一,明王朝册封国王,从此琉球王国诞生了。清康熙二年(1663年),琉球王国被清王朝册封并使用清朝纪年,继续向清朝纳贡。在明清之际,历代琉球王国的国王,都向中国皇帝请求册封,从未间断。就这样,中国与琉球王国的藩属关系,一直维持到光绪五年(1879年)琉球王国被日本吞并。

在明清两代,每逢琉球国王即位,必向中国请封,中国亦会派出隆重的册封使团,东渡太平洋前去琉球王国,次数达二十多次。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经历明治维新的日本国力大增,单方面宣布要册封琉球王国的国王为藩王,并与之建立藩属关系。清光绪元年(1875年)七月初十,日本政府明令禁止琉球王国“向中国朝贡、派遣使节或清帝即位时派遣庆贺使,今后藩王更替时,禁止接受中国册封”。光绪五年(1879年)四月初四,日本强制琉球王国改为日本的冲绳县。自此,与明清两朝交往了几百年之久的琉球王国被吞并。就在国家危难之际,琉球王国的国王尚泰于光绪二年(1876年)十二月,秘密派遣使臣向德宏和林世功等人,远渡重洋前往北京,请求清政府的支援。当时内外交困的清政府也自顾不暇,面对琉球王国的变故无力回天。在琉球王国被日本强行吞并之后,林世功见复国无望,悲愤交加,遂留下绝命诗:“古来忠孝几人全,忧国思家已五年。一死犹期存社稷,高堂专赖弟兄贤。”光绪六年(1880年)十一月二十日,林世功自杀于大清总理衙门之前,震动朝野,史载:“都邑见闻者,无不叹美。”清朝政府以林世功忠烈可嘉,赐银二百两,将其庄重地安葬于张家湾琉球国墓地。

选址张家湾便于凭吊

琉球国墓地为什么会选址在通州区张家湾镇的立禅庵村呢?张家湾是漕运的重要节点,元朝之时,万户侯张瑄驻扎在此地监督漕运,后人遂以其姓氏和大河湾把此地命名为张家湾,距今有七百年的历史了。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皇家与军队所需大量粮食和物资需由南方运来,这也成就了通州与张家湾在漕运上的历史地位。漕粮、瓷器、丝绸、茶叶、药材、食盐与香料等等,先运至张家湾城或通州城存储,再转运至北京城。由于张家湾城的重要性,明代永乐年间位于通州区西集镇和合站村的和合驿,以及位于通州城东门外的潞河驿,分别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和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皆移至张家湾城南的馆驿胡同,成为接待外国使节转乘的必经之所。明清之际,包括琉球王国在内的贡使与学者,都在此上岸进京,或乘船南下,或者驻足停歇。所以,历史上的张家湾是中外交流的重要节点,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琉球国墓地遗址

明清两朝,来自琉球王国的众多使臣、商贾,每“两年一贡”,需在张家湾这水陆交汇之处转换舟车。此外,琉球学生前来北京也要通过张家湾中转。早在明永乐年间,国子监即设置琉球学馆,学生称为官生。据载,琉球官生之勤奋好学,“于诸夷为最笃,国家待之亦为最优”。在京师意外亡故的贡使与官生,多获优待,葬于张家湾,可资往来琉球人士凭吊,亦可借水陆交通,俾亡魂归省故国家园。

古代交通不便,往返于琉球与中国的航程十分艰险,加上气候与医疗等多种因素,不少琉球人在中国病故,他们大多安葬在旅途沿线,诸如福州、杭州、南京、北京等地,共有墓地十余处。由于张家湾距离京师最近,且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张家湾的墓地也是琉球国在华墓地中安葬等级最高的。

据资料记载,清朝康熙皇帝对在华去世的琉球使臣极为厚恤,曾赐病逝后葬于张家湾的琉球进贡使正议大夫杨联桂谕祭碑文;清朝雍正年间的通州知州黄成章,也曾在此设立保护须知碑;琉球贡使若在京病故,清朝政府照例“给棺木红缎,遣祠祭司官谕祭,兵部应付车马人夫,其应赏等物,仍付同来使臣颁给”。杨联桂是首位埋葬在琉球国墓地的琉球人士,其官级也最高。在杨联桂之后葬在张家湾琉球国墓地的是官生蔡宏训,他从琉球出发到进入国子监,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却不幸在入学七天后就患病身亡。雍正皇帝赐银三百两,一百两用于为蔡宏训办理丧事,另二百两由琉球使节带回琉球,交给蔡宏训的母亲,作为赡养扶助费。乾隆十九年(1754年),琉球官生郑孝德随紫金大夫蔡宏谟进京请封时,就在张家湾为其父扫墓,其父郑国观埋葬在张家湾琉球国墓地。

博物馆收藏有墓碑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岁月的流逝,琉球国墓地用于祭祀的建筑逐渐残破。日寇侵华后,当地村民误以为是日本人的墓地,对墓地进行了破坏。在后来的农业平整土地过程中,坟茔也被平整,只留下遗址。不过,文物部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现了琉球人王大业的墓碑。

玉城知事在通州博物馆库房参观王大业墓碑 摄影:任德永

王大业是归葬在琉球国墓地的最后一位琉球国人,其墓碑目前保存在通州博物馆。据已故通州区文物管理所文史专家周良所撰写的《琉球国人墓发现记》载:1992年,根据张家湾村文物爱好者刘春的报告,在张家湾镇唐小庄村王艳海家的房后发现有琉球国人墓地仅存的一块墓碑——王大业墓碑。据专家考证,王大业当时的身份是陈情都通官,出生于琉球王国的久米村,受封“亲云上”(高级士族),为反对日本的吞并,随使沿大运河赴清朝首都北京请求援助,力求恢复琉球王国。王大业是近代琉球王国的复国运动成员之一,至迟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六月之前赴京,光绪十四年(1888年)病逝于北京,成为此处墓地中埋葬的最后一名琉球王国的官员。

又据冲绳大学又吉教授考证,王大业出身于琉球久米岛士族,在日本吞并琉球王国后,于1882年随使臣毛凤来等赴清廷吁请援助,1888年病逝。

王大业墓碑为深灰色沉积岩所制,体量瘦长,首身一体无碑座。墓碑表面磨损严重,但碑上铭文尚清晰可见:碑额自右而左横刻楷书“琉球国”三个大字,正中纵刻楷书“陈情都通官王公大业墓”。其右,低一字的位置上纵刻楷书“光绪十四年戊子”;而在其左对称的位置上,亦纵刻楷书“十二月二五日卒”。

关键词:

推荐内容